搜索
|
01
我國獲得電力指數躍升全球第14位
10月31日,世界銀行發布《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由去年的第78位上升至今年的第46位,首次進入世界前50名。其中"獲得電力"指標排名第14位,較去年得分提高23.18分,排名提升84位,在我國營商環境10項指標中得分提高最多,排名提升幅度最大。
該報告顯示,我國"獲得電力"指標中"環節"和"成本"指標位居世界第一。在環節方面,由5.5個減少到3個,與另外24個經濟體并列世界第一;在成本方面,實現接電零成本,與日本和阿聯酋成為僅有的三個零成本接電經濟體;在時間方面,由143天減少到34天,大幅減少了接電時間。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做到小微企業"獲得電力""一次都不跑、最多跑一次"。截至10月底,北京、上海兩地累計完成小微企業接電22000余戶,平均接電環節減少到2個、接電時間壓縮到15個工作日以內,用戶外部接入工程減免至零投資,累計為用戶節省投資5.53億。
02
一般工商業電價降低10%目標超額完成
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四批出臺措施降電價,合計可減輕一般工商業企業電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的目標。第一批:自2018年4月1日起執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涉及降價資金432億元。第二批:自2018年5月1日起執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電力行業增值稅稅率調整相應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的通知》,涉及降價資金216億元。第三批:自2018年7月1日起執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利用擴大跨省區電力交易規模等措施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涉及降價資金173億元。第四批:8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特急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降低一般工商業目錄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針對目前8項降電價措施實施后,尚未達到降一般工商業電價10%的地區,再部署3項措施。
03
我國首個電力現貨市場投入試運行
2018年8月,我國首個投入試運行的電力現貨市場--南方電力現貨市場啟動試運行,在建設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信號上邁出重要一步。
2018年,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交易機構基本組建完成,全國所有省份均建立電力交易機構,形成業務范圍從省(區)到區域、從區域到全國的完整組織體系。電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持續推進,云南、山西等8省(區)已組建了股份制交易機構。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國各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合格市場主體達82921家。輸配電價改革持續擴大,累計核定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5大區域電網輸電價格及24條跨省跨區專項輸電工程輸電價格,累計核減電網企業準許收入約600億元。售電側市場競爭機制初步建立,全國在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售電公司達3600家左右。三批320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陸續開展,顯著提高配電網運營效率,改善供電服務質量。
04
藏中電力聯網工程竣工投運
11月23日,藏中電力聯網工程竣工投運。該工程是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工程之后,國家電網公司建成的又一項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高原超高壓輸變電工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壓電網工程,也是世界海拔跨度最大的電網工程。
工程動態投資約162億元,是迄今為止西藏自治區投資規模最大的電力工程。工程新建、擴建500千伏及配套變電站16座,新建500千伏及配套線路2738公里,于2017年3月獲得國家發改委可研批復,同年4月6日開工建設,打破了現有電網工程建設運行的多項紀錄。工程實現了青藏聯網工程與川藏聯網工程互聯,實現了藏中電網與全國主網統一互聯,西藏電網電壓等級由220千伏升級至500千伏,邁入超高壓時代。工程可造福沿線3070個小城鎮(中心村)、156萬各族群眾,同時也將為川藏鐵路提供安全可靠的供電保障,對于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05
首批邊防哨所通電任務全面完成
2018年8月,國家能源局與軍委后勤保障部共同制定的第一批226個邊防哨所通電任務全面完成,并研究制定了第二批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實施方案,啟動實施部隊重要設施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動離網地區軍民融合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建設繼續實施,以新能源融合儲能、配電網等方式,為島嶼、高原哨所等離網地區提供熱電冷綜合能源服務。
國家能源局和軍委后勤保障部日前聯合印發《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實施方案》顯示,分兩個階段為全軍邊防部隊通大網電。第一批226個具備通電條件的邊防部隊通大網電的目標已經完成。下一步至2020年,將為其余邊防部隊通大網電或建設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屆時全國邊防哨所將全部用上放心電。任務涉及西藏、新疆、山東、浙江、遼寧、吉林、云南、廣西等相關邊防部隊電網建設任務。
06
青海開展"綠電9日"全清潔能源連續供電活動
相對強大的自然稟賦為青海省推行全清潔能源供電活動增添了足夠的底氣。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31日,青海省電源裝機2640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1191萬千瓦、占比約為45.1%,風電、光伏合計裝機1070萬千瓦、占比40.5%,三者總和超過青海省內電源裝機的85%。
繼2017年推行"綠電7日",今年6月20日~28日,青海省再次通過本地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機組供電以及清潔電力的跨省跨區交易等多種形式,成功開展了"綠電9日"216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活動,連續供電周期成功延展28.6%。根據青海電力交易中心提供的數據,"綠電9日"期間,青海省水電跨省交易電量達到1.99億千瓦時,約占全省發電量的十分之一,青海省火電企業共進行發電權交易372筆,獲得合理收益597萬元。
青海省連續兩年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地區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提供了有益參考,為我國能源轉型升級作出積極貢獻。
07
加快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國務院高度重視電力扶貧和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6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實施電力和網絡扶貧行動,實施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升級,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貧困地區電力普遍服務監測評價體系,引導電網企業做好貧困地區農村電力建設管理和供電服務,到2020年實現大電網延伸覆蓋至全部縣城。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10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指出,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在能源領域,要加快推進跨省跨區輸電,優化完善各省份電網主網架,推動實施一批特高壓輸電工程,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
08
中國核電發展速度領先世界
今年6月,EPR全球首堆廣東臺山核電1號機組與AP1000全球首堆浙江三門核電1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加上下半年兩臺機組并網,2018年我國并網核電達42臺,商運40臺。40臺商運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截至2018年9月,核能累計發電量為2065.62億千瓦時,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2.97%。累計上網電量為1937.68億千瓦時,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3.30%。1-9月,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5566.01小時,設備平均利用率為84.95%。全國累計發電量為50361.70億千瓦時 ,商運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2065.62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10%,發電量位列全球第三。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6382.77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6722.8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54.25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47.23萬噸 。
此外,今年以來,各運行核電廠在嚴格控制機組運行風險,繼續保持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在運核電機組的核電設備利用情況也出現小幅回升。
09
"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是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核心技術,是實施我國大規模跨區域能源優化戰略的重大關鍵技術。該項目的成功構建起完整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體系,確立了我國在世界特高壓直流領域的引領地位,極大推動了我國電氣工程學科和電力工業的發展和國際影響力。該工程的投運大幅提高了我國西部和北部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電力外送能力,有力促進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集約開發和大范圍消納,已支撐西南水電開發超過6000萬千瓦,西部、北部風電太陽能3000萬千瓦。
10
我國用電需求增長強勁
2018年我國電力彈性系數近年來首次突破1,全社會總用電量的增幅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用電需求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從產業層面看,第二產業保持對用電量增長支撐作用的同時,高端裝備制造業等非高耗能產業成為支撐用電增長的新動能;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協同拉動用電量上升,信息服務業和農村用電量增長顯著,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和電能替代的顯著成效。
迎峰度夏期間,全國發電量多次創歷史新高,7月25日達225.72億千瓦時,較去年最高值增長14.50億千瓦時,增幅為6.86%。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5個區域電網用電負荷均創歷史新高,分別達23123萬千瓦、27971萬千瓦、15065萬千瓦、8470萬千瓦、5868萬千瓦;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等省級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8月9日,廣東省、江蘇省最高用電負荷分別達1.0896億千瓦和1.0263億千瓦,分列我國省級電網最高用電負荷的前兩位。